东方之珠的夜光与尘埃
上海的夜,总是来得晚,也总是热闹得不像话。尤其是市中心那些金碧辉煌的KTV,像东方之珠这样的,更是像永动机一样,不知疲倦地旋转着它的霓虹灯和人情世故。我曾在东方之珠做过一段时间的礼仪服务,那会儿年轻,兜里有点钱,又想看看这传说中的“高薪”到底是什么样子。日结的模式,自由,直接,仿佛是都市丛林里一条最短、最直接的财富通道。如今不干了,但那段日子,那些夜晚,那些在包厢门口来来往往的人,却像刻在骨头上的纹路,忘不掉。
记得有一次,冬天特别冷,我穿着那身不算太合身的制服,在门口一站就是大半夜。外面风刮得像刀子,里面却暖气融融,包厢一个接一个地亮着暧昧的灯光。那天特别忙,几乎没停过脚。一个西装革履的先生领着几个醉醺醺的生意人进来,脸上挂着那种“我是老大”的傲慢。我按照培训过的流程,微笑着迎上去,递上烟,倒上酒。他们吵吵嚷嚷,说着一些听不太懂的商业黑话,我竖着耳朵,偶尔插一两句场面话,比如“老板,生意兴隆啊”。说实话,那感觉真不怎么样,像个小丑,还得时刻保持微笑。
但奇怪的是,尽管累,尽管心里有点憋屈,但第二天账户里多出来的那笔钱,却让人有种虚飘飘的满足感。在上海,这钱,不算多,但也绝对不是随便哪里都能赚到的。这就是东方之珠吸引人的地方,也是日结工作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。它像一个巨大的磁场,把各种各样的人吸进来,有的为了钱,有的为了体验,有的,可能只是想找个地方暂时逃避白天的压力。
后来我慢慢发现,东方之珠之所以这么火爆,绝不仅仅是那几个包厢够豪华,或者服务员够漂亮。市场需求是实实在在的。上海这个地方,生意人太多,应酬是家常便饭。一个项目谈成了,或者想拉拢点关系,找个地方喝几杯,唱几首歌,是最直接的方式。情侣约会呢,年轻人喜欢新鲜刺激,KTV里的灯光、音乐、服务,能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和浪漫幻想。朋友聚会,更是热闹,大家一起嗨歌,吹牛,仿佛这样才能排解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压力。
东方之珠深谙此道。它的地理位置优越,就在最繁华的地段;它的装修永远跟得上潮流,包厢设计得花里胡哨,满足不同人的口味;它的营销手段也层出不穷,各种优惠活动、会员制度,让人总想着再去一次。我认识的一个同事,是个大学生,放假来这边做日结,她说她很多同学都来过,觉得这里“高大上”。在我看来,“高大上”或许谈不上,但它确实抓住了人们某种特定的需求。
当然,最关键的还是人。东方之珠的礼仪服务人员,普遍年轻,漂亮,穿着得体的制服,脸上挂着职业化的微笑。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,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。而且,这里的收入确实比很多普通工作要高。我那段时间,做得好的时候,一天下来,除去各种开销,净赚几百块不是问题。这在当时,对于很多像我一样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,诱惑力是巨大的。
但是,赚钱多的真相,往往被美化了。日结工作的高薪背后,是大量的付出。首先,体力消耗巨大。一站就是几个小时,腿脚酸痛是常事。然后是精力,要时刻保持微笑,应付各种客人,有些客人喝多了会耍酒疯,或者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请求,你都得忍着。情绪管理更是重要,不能把负面情绪带进工作中,否则只会让事情更糟。
而且,这种工作几乎没有职业发展路径。做久了,要么转管理,要么就换地方,或者干脆离开这个行业。很多人在这里赚到了第一桶金,然后离开了,去追求更稳定、更有前景的工作。但也有人留下来了,成了老员工,成了熟面孔。他们似乎对这里有一种复杂的情感,既依赖它的收入,又厌倦它的规则和人群。
我曾经和一个做了五年的老礼仪聊过。她告诉我,她一开始也是冲着钱来的,但后来发现,自己已经离不开这里了。她说,她喜欢那种热闹的氛围,喜欢和不同的人打交道,喜欢那种被需要的感觉。她的收入已经很高了,但她还是每天准时来上班。我听了,心里有点酸,也为她感到困惑。这样的人,是不是有点可怜?
其实,我对这个行业,一直有着复杂的感情。一方面,我理解它的存在价值,它满足了某些人的需求,也提供了就业机会。另一方面,我又觉得它有些畸形,过于强调外表和金钱,忽略了人的内在价值。礼仪服务人员,本质上也是服务行业的一员,他们的工作值得尊重,但他们的人格,不应该被简化为一张张笑脸和一串串数字。
如今,我早已离开了东方之珠,也离开了这个行业。但我时常会想起那些夜晚,想起那些在包厢门口来来往往的人,想起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。我不再认为日结工作是一种捷径,也不再相信高薪背后没有代价。生活嘛,总是要自己选择的。有些人选择在这里寻找刺激和财富,有些人选择在更平凡的地方安安稳稳地过日子。没有对错,只有选择。
只是,每当我路过东方之珠,看到那闪烁的霓虹灯和门口川流不息的人影,我总会想起那些日子,想起那个年轻、迷茫、却又充满渴望的自己。也许,这就是生活吧,充满了选择,也充满了遗憾。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光,只是有些光,太亮,有些光,太暗。而我们,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,尽力地去发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