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这地界儿混了十几年,夜店的门道算是摸透了。要说最近最让人生厌,又最让人不得不看的,还得是那满大街贴着的“急招佳丽,不穿工衣”的海报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种玩意儿,我还以为是什么新开的、特高级的场子,搞什么反传统、反束缚的噱头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后面排队等面试的人,比那些老牌场子加起来还多。这现象背后,到底藏着什么道道,我今天就跟你好好唠唠。
你问我为啥“急招”?说白了,这行当就是这样,跟天气似的,说变就变。夏天来了,人流量猛增,没人是傻子,赶紧招人扩大编制;年底或者有什么大活动,比如世博、进博会什么的,整个申城都炸开了锅,夜场自然也得跟着嗨,人手不够怎么行?还有那种新店开业,恨不得一夜之间把所有位置都填满,这时候“急招”就是常态。我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前几年武康路那边开了一家新店,那老板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,非说我们这帮老江湖能帮他们招到“懂规矩、有眼力见”的姑娘。结果呢?面试现场跟赶集似的,我去了两次,第一次是去“捧场”顺便看看行情,第二次是跟朋友碰头,顺路又去转了转。那场面,啧啧,你能想象吗?一群姑娘坐成一排,像等待检阅的士兵,一个个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,眼神里却藏着不同的故事。有人是刚下飞机的游客,有人是附近写字楼里辞职的,还有人,我猜,是实在没活儿干了,图个方便。那老板,倒是挺能说,一会儿说他们“不穿工衣,更接地气”,一会儿说“收入透明,没有乱扣钱”,听得人心里直打鼓。
说到“不穿工衣”,这可是个关键点。你想想,传统场子的姑娘,那件统一的工服,既是标识,也是一种保护色。但“不穿工衣”的场子,就不同了。她们穿什么,穿多少,完全是自己的事。这听起来挺自由,挺高级,但实际上呢?我那次去面试,旁边一个姑娘就跟我说:“哥,你不懂,不穿工衣,客户看你的眼神就不一样。他们觉得你‘正规’,其实压力更大,得时刻注意形象,还得会来事儿。” 这话糙理不糙。不穿工衣,意味着她们得自己打造形象,这要求更高,成本也更高。而且,因为没有了工服这个“挡箭牌”,一些客人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,甚至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。我见过一个姑娘,因为穿得太“暴露”,被一个喝多了的客人骚扰,最后还是店里的“大哥”出面才摆平。你说这值得吗?
这种场子的管理方式,也跟传统场子大不一样。传统场子,有明确的层级,有规矩,至少你知道该怎么做,不该怎么做。但“不穿工衣”的场子,很多时候更像是“江湖规矩”。老板可能就是以前混社会混上来的,管理方式也带着一股子江湖气。收入结构也五花八门,有的按底薪加提成,有的纯靠提成,有的甚至还有“服务费”。我认识一个朋友,在那种场子干了两年,收入确实不错,但压力也大得吓人。她说,有时候一天下来,光应付那些“老主顾”,就累得够呛。而且,这种地方,流动性特别大。干几个月觉得不行了,或者找到更好的机会了,说走就走。我上次见到她,她已经换了三个场子了,每个场子的风格都不一样,收入也时好时坏。她说,这就是她的“跳板”,先积累经验,再去找更“体面”的工作。
不过,话说回来,“不穿工衣”的模式,对某些人来说,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。比如那些刚入行、想快速积累经验、又不想被传统场子规矩束缚的姑娘。在这里,她们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,也可以更快地接触到各种客户,学到更多东西。而且,收入上,如果能力强,确实可能比传统场子赚得更多。我见过一个姑娘,因为会几门外语,又特别会来事儿,在那种场子干了不到一年,就自己开了个小公司。当然,这种例子是少数,大部分还是跟普通人一样,在找一份能糊口的工作。
但这对场子本身呢?我觉得利弊参半。好处是,可以吸引到更多不同类型的客户,也可以招到更多不同类型的姑娘。坏处是,管理难度大,流动性高,对场子的口碑和稳定经营都是考验。而且,这种模式,很容易让整个行业更加混乱。如果大家都去搞这种“不穿工衣”的,那传统场子的生存空间就更小了。长此以往,夜店的生态平衡可能会被打破。
未来趋势嘛,我觉得很难说。可能有人会说,这种模式是夕阳产业,会被淘汰的。但我看,未必。这就像互联网,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,结果现在呢?已经成为主流了。夜店这行当,说白了,就是满足人的需求。只要人还有需求,夜店就还有市场。至于“不穿工衣”的模式,会不会成为主流,我不好说。但我觉得,它至少反映了一种趋势,一种对传统模式的反思和突破。这本身就是好事。
总的来说,“急招佳丽,不穿工衣”这现象,是上海夜店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。它有它的好,也有它的坏。对求职者来说,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,权衡利弊,做出选择。对场子来说,需要不断探索,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。而我,作为一个见证了这行当十几年风雨的老江湖,只能说,变化是永恒的,只有适应变化,才能生存下去。至于未来会怎样,谁也说不准。但有一点,我是肯定的,上海这地界儿,永远不缺故事,也永远不缺人愿意来听这些故事,参与这些故事。这,或许就是夜店的魅力所在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