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深人静,我总爱坐在KTV包厢外的吧台,看着窗外霓虹闪烁,心里却像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,荡漾开圈圈涟漪。卓资这片地界,KTV生意这几年真是有点邪门,几家高端场子稳得像钉子,客人一个接一个,门庭若市。这景象,让我想起很多事,也让我琢磨了不少关于招聘、生意和人的事儿。
其实吧,高端KTV生意能稳,不全是运气。我观察着,发现几个关键点。一是市场细分玩得溜,不再是那种大锅饭,而是精准定位。比如,有的专做商务宴请,有的主打私密派对,有的则融合了夜店元素。他们知道自己卖给谁,怎么卖。二是消费升级是实打实的,现在的人,钱不是只为了吃饱穿暖,更愿意为体验买单。高端KTV提供的,就是那种有面子、有品质、有隐私的体验。服务更是重中之重,那不是简单的唱歌喝酒,而是从迎宾到点歌,从细节关怀到应急处理,得让客人体会到“被捧着”的感觉。记得有一次,一个客户过生日,我们提前布置了场地,唱了歌,还安排了特别的灯光秀,最后他不仅消费了高额的套餐,还把朋友圈都安利来了。这就是高端KTV的生意经,用极致的服务和体验,锁定客户的心。
说到服务,那招聘就成了个头疼的事儿。高端KTV要的,可不只是会唱几首歌、会倒几杯酒。我招人时,特别看重三点:一是眼力见儿,得能敏锐捕捉到客人的需求,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表情;二是沟通能力,嘴要甜,话要顺,能化解尴尬,也能把场面烘托起来;三是稳定性,高端场子讲究的就是熟手,新来的员工需要时间融入,成本太高。所以,我宁愿花时间慢慢找,也不愿意频繁换人。现在的年轻人,流动性太大了,这让我挺无奈的。我的经验是,那些愿意在一家店干很久的员工,往往都有一颗真心想做好服务的心。那次在卓资,我招了个小姑娘,刚来时笨手笨脚,但肯学,肯听客人话,没几个月就成了一线主力。她说,她觉得在这里工作,能学到东西,也能赚得体面。这让我觉得,对员工好点,他们回报你的,可能更多。
说到具体案例,我印象最深的是卓资一家叫“星光”的KTV。那家店,开了十几年了,一直很火。我去看过几次,发现他们有几个特别的地方。首先,他们的员工培训做得特别细,从仪容仪表到服务流程,甚至包括怎么跟不同类型的客人打交道,都有标准话术和动作指导。其次,他们很舍得在员工身上花钱,高底薪、绩效奖金、还有各种福利,让员工觉得在这里有归属感。再比如,他们特别注重客人的反馈,每个月会搞个小调查,了解客人喜欢什么,不喜欢什么,然后及时调整。有一次,有客人反映包厢隔音不好,他们立马就投入资金改造了隔音材料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,让客人心里暖,自然就愿意常来。你看,生意稳,客源足,很多时候就是靠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堆出来的。
当然,光有好的服务还不够,高端KTV也面临不少挑战。最大的可能是竞争。卓资这片地界,高端KTV越来越多,各有各的招数,打得是昏天黑地。价格战、服务战、甚至是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,都时有发生。这让我挺感慨的,生意好了,也容易引来嫉妒和模仿,甚至破坏整个行业的生态。还有成本控制,地段好、装修豪华、设备先进,这些都是成本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员工流失率也是个大问题,高端KTV对服务要求高,工作强度大,员工压力大,跳槽是常事。我有时候看着那些新来的员工,从满怀憧憬到疲惫不堪,再到最后离开,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这让我觉得,做高端KTV,光有热情不够,还得有本事留住人,让他们觉得在这里干得开心,干得有价值。
面对这些挑战,对求职者,我的建议是,别只看薪资,多看看一家店的文化和价值观。如果你真心喜欢服务行业,愿意为客人付出,那么在一家注重服务、愿意培养人的高端KTV,你的成长会更快。而且,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,比如沟通能力、应变能力,甚至学习点心理学,都能让你在服务中更胜一筹。对从业者,我想说,要不断学习,适应市场变化。高端KTV不是一成不变的,客人需求在变,竞争环境也在变。你要保持敏锐,不断给自己充电,提升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。同时,也要学会管理情绪,抗压能力很重要。最后,我觉得,无论在哪个行业,用心做好自己的事,总不会错。就像我在“星光”看到的那些老员工,他们虽然普通,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赢得了尊重和认可。
夜色渐浓,吧台里的客人渐渐少了,我站起身,准备回家。看着窗外依旧繁华的景象,我想,高端KTV的生意,就像这城市的霓虹,光鲜亮丽,但也藏着不少故事和挑战。对于招聘,对于发展,对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,这都是一个不断学习、不断适应、不断超越的过程。而那些真正能坚持下来,用心服务的人,最终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。这,或许就是我在卓资这些年,最深的体会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