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手机,看到一条广州夜场的招聘信息,标题挺扎眼——“身高165会唱歌跳舞优先考虑”。嗯,广州这城市,夜场多,招聘信息也多,但这样直白地亮出条件,还是让人有点五味杂陈。我住广州好多年了,夜场这行当,我多少也沾点边,见过风风雨雨,也认识不少同行和朋友,所以看到这则信息,心里头咯噔一下,想说说我的感受。
你想想,这条件,身高165,唱歌跳舞优先。这可不是随便哪个行业都有的要求啊。它直接把门槛摆在那儿,像是在筛选货物,而不是挑选人才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种信息,心里有点不是滋味。但转念一想,这又能怪谁呢?夜场,尤其是广州这种一线城市的热门场所,它本身就带着点光鲜亮丽,但也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。商家要的是效果,是能立刻吸引眼球、带动气氛的人。身高、外貌、才艺,这些都是最直观的“卖点”。
说到这儿,我倒想起我之前认识的一个姑娘,叫阿雅。她是我大学同学,毕业后没找多久工作,就进了附近一家挺火的KTV当服务员。后来她跟我说,其实她挺想学唱歌的,就偷偷报了个班。有一次公司内部有个小小的才艺比拼,她硬着头皮上去唱了一首,结果意外地受欢迎,从那以后,她就被调到了台柱子的位置,收入也明显提高了。但她跟我说,其实她唱歌跳舞也就那样,主要是形象看起来比较“得体”,符合那种场合的要求。她叹了口气,说:“你知道的嘛,有时候不是自己想怎么样,而是人家要什么样。” 这话,糙是糙了点,但道理是真的。
广州这城市,生活成本不低,尤其是年轻人想在大城市立足,压力山大。对于一些家庭条件普通,或者学历不太突出的年轻人来说,夜场确实提供了一个相对快速的赚钱途径。当然,我不是说夜场就是唯一的出路,也不是美化它有多好,只是想说明,在这样的背景下,求职者的选择其实很有限。那条招聘信息,对很多符合条件的姑娘来说,可能就是一条“机会”。她们可能会犹豫,可能会不甘,但最终,生活往往会逼着她们做出选择。
你不得不承认,夜场工作对人的要求,绝不仅仅是唱歌跳舞那么简单。抗压能力,得超强。每天面对各种客人,有的客气,有的难缠,情绪管理要是不好,很容易崩溃。还有人际交往,你要会来事儿,懂得怎么跟人打交道,怎么维护关系。这些“软技能”,有时候比专业技能还重要。我见过很多在夜场混得风生水起的姑娘,她们可能不是最漂亮的,也不是最会唱的,但她们情商高,会做人,能适应各种环境。
不过,话说回来,我始终觉得,把身高、才艺作为首要条件,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某种社会焦虑。是不是觉得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人,才有资格在夜场立足?是不是觉得这些外在的东西,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?这让我想起以前跟一个做夜场经理的朋友聊天,他跟我说,他们招人,除了看条件,更看重的是“态度”。什么态度?就是能不能吃苦,能不能接受高强度的工作,能不能把客人伺候好。他说,很多姑娘一开始可能觉得是“金饭碗”,但做着做着,发现其实也是“泥饭碗”,风一吹就倒。所以,他宁愿要一个条件普通,但肯努力、肯学习的姑娘,也不愿意要一个条件再好,但态度恶劣的。
这事儿,真的很难一概而论。夜场招聘信息里的这些条件,它既是市场需求的体现,也是行业现实的无奈。它反映了商家对“效果”的追求,也反映了求职者在现实压力下的选择困境。作为旁观者,我们很难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,更多的是理解和同情。毕竟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压力,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,哪怕这种方式并不被所有人理解。
你看,这招聘信息,就这么简单几句话,却引出了这么多事情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广州夜场行业的某些真实面貌,也照出了都市年轻人生活的某些侧面。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,但我觉得,重要的是,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无论面临何种选择,我们都要尽量保持自己的本心,不要为了迎合而失去自我。当然,这话听起来有点理想化,但总得有个念想不是?
夜深了,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,广州的夜场,估计也正热闹着。那条招聘信息,大概已经被很多人看到,很多人在犹豫,很多人在行动。而我,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,默默地看着,想着,希望能给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,带来一丝微弱的光亮吧。嗯,可能吧。